本文已超過一年。較舊的文章可能包含過時的內容。請檢查頁面中的資訊自發布以來是否已變得不正確。

Kubernetes 贏得 2018 年 OSCON 最具影響力獎

我們很榮幸能獲得社群的認可並獲得此獎項。

當我們創建 Kubernetes 時,我們抱持著很高的期望。我們希望改變雲端應用程式的部署和管理方式。我們是否會成功非常不確定。看看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我們走了多遠。

Kubernetes 背後的核心技術來自於從 Google 內部基礎架構中汲取的經驗教訓,但任何人都不能否認 Kubernetes 社群在專案成功中所扮演的巨大角色。社群(Google 也是其中一份子)現在驅動著專案的各個方面:設計、開發、測試、文件、發布等等。這就是 Kubernetes 飛速發展的原因。

雖然我們積極尋求合作夥伴關係和社群參與,但我們誰也沒有預料到開源社群會如此重要、發展如此迅速或規模如此龐大。老實說,我們真的沒有太多的計畫。

我們從其他開源專案中尋求靈感和建議:Docker(現在是 Moby)、Google 的其他開源專案(例如 Angular 和 Go)、Apache 軟體基金會、OpenStack、Node.js、Linux 等。但很明顯,沒有明確的配方可以遵循。所以我們即興發揮。

我們不打算重述歷史,而是想分享我們一路走來學到的兩個高層次經驗教訓。

首先,為了取得成功,社群的健康和成長需要被視為首要任務。這很困難,而且很耗時。它需要關注內部專案動態和對外聯繫,以及不斷的警惕,以建立和維持關係、保持包容性、保持開放溝通,並對貢獻者和使用者保持回應。培養現有的貢獻者和引導新的貢獻者對於維持專案成長至關重要,但這需要時間和精力,而這些時間和精力本來可以用於開發。這些事情必須成為核心價值,貢獻者才能持續下去。

其次,專案的組織和運作方式一開始要簡單,但要準備好隨著專案的成長而採用更具擴充性的方法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Kubernetes 已經從實際上是一個單一團隊和 Git 儲存庫,轉變為許多子群組(特殊興趣小組和工作小組)、子專案和儲存庫。從手動流程到完全自動化的流程。從非正式政策到正式治理。

我們當然沒有把所有事情都做對,也沒有總是能足夠快地適應,而且我們不斷地與規模作鬥爭。在這一點上,Kubernetes 擁有超過 20,000 名貢獻者,並且在其問題和提取請求中接近一百萬條評論,使其成為開源歷史上發展最快的專案之一

感謝我們所有的貢獻者,以及所有在有時坎坷的旅程中與我們同行的使用者。如果沒有社群,這個專案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。